杏花樓介紹
杏花樓粽子必用海門的特級大紅袍,蓮蕓一律用湖上海心湘蓮,椰蓉來自海南的特級椰絲,五仁中的欖仁來自上海西山,杏仁來自新疆北山,核桃則用云南頭籮核桃,其用料十分考究。精細的制作工藝,是杏花樓粽子成功的最大奧秘。
端午節文化
聯系我們
團購電話:021-59555302
QQ客服: ( 258301013)
六安中秋習俗
企作為地地道道的安徽六安人,每到清明時節的這個時候,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起了蒿子粑粑。就在前幾天,小編已經吃過了媽媽親手做的蒿子粑粑,簡直無法用美味來形容,超級好吃!這個季節,凡是有草的地方,都會隨處可見嫩綠的茼蒿,尤其是菜地,河壩附近,茼蒿長得比較好比較大,也能隨處見到采摘的人。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們國家傳統的中秋佳節。從漢朝開始,我們就有賞月的習俗了,到唐朝,最為流行,后來,還有很多關于賞月的千古佳句流傳至今呢。直到現在,中秋節,我們還會賞月,吃月餅呢。中秋節還有團圓節的寓意,象征著一家人和和睦睦、團團圓圓的意思。所以,我們現在的中秋節,都會回家與父母相聚一家人吃個團圓飯,夜晚,還會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呢。
中秋是闔家團圓的時刻,在這個時候肯定就少不了活動了,今天就由小編就和你們聊一下在這一天都有哪一些活動呢。燃寶塔燈是在明清的時候流行,民間還有在節日之夜的習俗,而且主要是在南方流行。是由村里的孩子拿瓦片做成的寶塔形狀。在清代村民都是在野外拿瓦然后中間空出來把四周都點上燈,所以稱為塔燈。秋節作為傳統節日,正是加強親族聯系、增進感情的好時機,是一年當中僅次于年節的饋贈大節。每到中秋節親朋好友總要互相聯系互贈禮品以增進交流和感情,但是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送禮習俗和文化,如果你適逢中秋節出去游玩,一定要入鄉隨俗。中秋節日饋贈,稱為賀節、送節、追節,也稱送節禮,陜西醴泉稱送秋節。往往在節前數日甚至月初就開始趕辦節禮,相互饋送,路上行人往來如梭。中國可謂是地大物博,特別是講究美食,老祖宗在這方面可沒少下功夫,俗話說:民以食為天,這句話一點也不假。如今,在我國各地都有吃不完的特色美食,但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這個美食,可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吃得到的。
中秋耍火把、摸秋六安市城鄉在中秋節晚餐后,都有品茶賞月的習俗,青少年則要盡情玩耍到下半夜。而鄉間則有耍火把之俗。是日晚上,人們用麻秸、黃蒿、稻草等扎制成丈余長的火把,點燃后高舉著,歡天喜地奔向村邊、大路、田野,或耍火龍,或舞火獅,奔騰跳躍,遠近呼應。“摸秋”也是鄉間中秋之夜的傳統活動之一。入夜,人們可以隨意溜到菜園、莊稼地里,摸摘瓜果、大椒、黃豆、玉米、棉花、蘿卜,不論是張三家還是李四家的。俗謂“摸到冬瓜生男孩,摸到絲瓜生女孩,摸到大椒不害眼。”爾后,還要拔了黃豆棵子在路邊燒毛豆吃。因而,中秋節后,鄉間的路旁、田邊常可見到一攤攤灰塵燼。中秋之夜,城鎮上大戶人家還有“步月”的雅興。月上三桿后,鑼鼓班子紛紛出動,踏著月華走街串巷,咚咚嗆嗆,邊走邊敲,樂此不疲,直到夜深盡興方歸。霍山地方風情霍山這塊熱土養育了勤勞、善良、熱情、智慧的人民,這里既有濃厚的現代氣息,也保留了獨具特色的地方風情。如竹篩、簸箕、竹烘斗等生產工具隨處可見,也可見到蓑衣、斗笠、草鞋等生活用品。石磨、石碓等雖然很少使用,但仍保存完好,特別是水碓沖木粉這個古老的生產方式仍然在發揮作用。縣內有條水輪河,就是因此而得名,至今這種水碓還在歡快地運轉。土灶、鐵鍋、竹把子仍是手工制作霍山黃芽的基本工具。玩龍燈、舞獅子也是霍山人喜愛的節目。特色飲食,除霍山黃芽、迎駕貢酒外,還有小河魚、紅燈籠泡辣椒、米酒、糍粑、米面餅、血豆腐等幾十種地方美食。
一般送禮要趕在節前,但也有在節后送的,如在甘肅洮州,中秋節后第二天以餅果饋送親戚。作為團圓象征的月餅和時鮮的瓜果都是饋贈佳品。其他節物各地多有不同,如在廣東東安要送糖飴;在湖南藍山,親友間多饋贈鴨;在江蘇六合,家家以菱藕、蹲鴟、糖餅相饋贈;在四川江津,中秋前一日互相饋贈糍餅,取意其圓;福建同安分節前一二日,親友間互送月餅、番薯、芋魁,中秋時以此祀先和祭神;在臺灣嘉義,節前人們互送月餅、文旦、麻糍,等等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jinyanshebei.com/xishu/wenhua022.html 發稿時間 2019年7月11號